优优健康网

首页  >  医学  >  疾病百科  >  艾灸对心脏病有效吗?心脏不好艾灸哪里?

艾灸对心脏病有效吗?心脏不好艾灸哪里?[图]

mt 2017-11-8 20:23:24 艾灸心脏病中医心血管 我要评论(0)

心脏出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,基本上心脏病很难治疗,只能通过控制病情,而且一旦发作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,有的人可能会想要用中医治疗的方法来缓解心脏病,比较艾灸的方法,但是真的有用吗?艾灸对心脏病有效吗?心脏不好艾灸哪里?

艾灸对心脏病有效吗?心脏不好艾灸哪里?(1)

1、艾灸对心脏病有效吗

艾灸对心脏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

坚持艾灸能有效疏通血管,通经活络,使血管扩张,可以把血管中的垃圾清理干净,使血流畅通,从而改善心脏不适现象。艾灸调理心脏疾病,可以坚持艾灸以下七个穴位。

2、少冲穴保护心脏

少冲穴为手少阴心经的井穴,有关心脏,神经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少阴穴治疗。艾灸该穴位可以起到醒神开窍,清热息风的功效,常被用作心脏病的急救穴,也是心脏保养的穴位,主要用于治疗心悸,心痛,胸肋痛,热病,昏迷等病症。

定位:在小指末节桡侧,距指甲角0.1寸。伸小指,沿指甲底部与指桡侧引线,其交汇处即是。

3、内关穴预防心脏病

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,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也是心脏的保健要穴,艾灸该穴位能宁心安神,理气镇痛,和降逆,适宜于胸肋痛,上腹痛,心绞痛,头痛,手臂疼痛,恶心想吐,痛经,呃逆等症状,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高发人群,坚持艾灸内关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,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。

定位:在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前臂微屈握拳,从腕横纹向上量取3横指,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。

4、心俞穴养心安神

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,可以很好的调节脏腑功能,具有宁心安神,通调气血的作用,患有心痛,心悸,冠心病等症均可用该穴位进行治疗,坚持艾灸可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,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。

定位:在背部,第5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先找到第7颈椎,再往下数五个突起椎骨,在其棘突下,旁开2横指处即是。

5、天池穴化瘀血顺心气

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,具有活血化瘀,宽胸理气的作用,艾灸该穴位多用于治疗心绞痛,心脏外膜炎,淋巴结核,腋窝淋巴结炎,肋间神经痛等。

定位:位于胸部,在第4肋间隙,乳头外1寸,前正中线旁开5寸处。

6、曲泽穴清热毒

曲泽穴具有清暑泻热,和胃降逆,清热解毒的作用,多用于治疗心绞痛,风湿性心脏病,心肌炎,急性肠胃炎,支气管炎等症。

定位:位于肘横纹中,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。

7、郄门穴应对急症

郄门穴具有宁心安神,清营止血的作用,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,心肌炎,心绞痛,心悸等心脏疾患。

定位:位于前臂掌侧,脘横纹上5寸处。

8、间使穴平定心神

间使穴有宽胸和胃,清心安神的作用,多由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,心绞痛,心肌炎,心脏内外膜炎,癫痫,感冒咽喉炎子宫内膜炎等症。

定位:位于前臂掌侧,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3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

9、心脏病如何急救

1、头部后仰气道通畅

患者一旦心脏骤停,应立即对其进行捶击复律或咳嗽复律,捶击部位为胸骨中下1/3交界处,捶击1~2次后,部分患者可瞬即复律。如患者意识并未丧失,仍处清醒状态,可嘱患者用力咳嗽,提高胸内压,同时还要注意清理患者呼吸道,保持气道通畅。

抢救者可一手置患者前额用力加压,使患者头部后仰,另手托起患者下巴,使头颈部后伸,保持下颌尖、耳垂与地平面垂直,以畅通气道。

2、人工呼吸反复进行

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,应迅速做人工呼吸,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好。抢救者以拇指与食指捏紧患者鼻孔,然后深吸一口气,紧贴患者口唇做深而快的用力吹气,反复进行,每分钟16~20次。

3、挤压心脏重建循环

以剑突为定位标志,将食、中两指横放剑突上方,手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。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,另一手放在前一手背上垂直用力按压,每分钟80~100次,按压应平稳、均匀、有规律,避免用力过度,以免造成肋骨与胸骨骨折

4、抢救药物及时应用

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、溴苄胺、硫酸镁、普鲁卡因胺、碳酸氢钠、上腺素、阿托品等,可根据患者病情,及时应用。

5、心电监护不可或缺

心电监护仪的监测要贯穿于抢救全过程,即使复苏成功也要继续监护,应将患者送入监护病房,连续监护至少48~72小时。

6、治疗“室颤”迅速妥当

迅速恢复窦性心率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,一旦心电监测确定为心室颤动或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,应即刻用200焦耳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。

7、血气尿量动态观察

在抢救的全过程中,要动态观察生命体征、血尿常规、水电酸碱以及各项生化指标、血气分析等数据变化,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8、减低代谢要降体温

心脏骤停后脑组织急性缺氧,必然导致缺氧性脑损伤,甚至出现脑水肿。此时应积极降温,可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,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性,减轻脑水肿。降温应及早进行并以头部降温为主,一般降至32℃为宜,可用冰帽、冰袋物理降温,必要时可加用冬眠药物。

    猜你喜欢

    • 心血管内科
    • 心胸外科
    • 中医
    • 按摩

    发表评论

    网名(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) 回复[]取消回复

    提交评论验证码